(照片來源:www.anntw.com/awakening/news_center/show.php?itemid=22239)
最近辦公室有位同事參加了划龍舟的活動,讓我想起小時候看到的划龍舟~~
童年的記憶裡,在端午節前夕,每天下午4點多放學後到港邊就會看到叔叔他們結束工作回來開始練習划龍舟,還會有人準備點心....,代表內湖區參加台北市中正盃龍舟賽還曾經拿到第2名...,一整車的選手坐軍用的卡車回來, 還沿路放鞭砲,好熱鬧喔....,有一年也因此特別在成美橋下舉辦一場龍舟賽....
回家和爸爸談起來週美的划龍舟,爸爸說了一段有趣的故事....
爸爸說以前只要是沿著河邊或湖邊有水的地區,就會有龍舟比賽,滬尾、碧潭等地都有。我們老家就位於內湖區週美里基隆河畔,現在的成美橋那兒,在以前龍舟比賽可是端午節的一大盛事耶~~
週美里舊名”州尾”,就是沙州的尾巴的意思啦~爸爸說每當龍舟比賽,除了比賽的龍船,還會請大船(比扒蛤仔的船大,問題是我沒看過扒蛤仔的船啊?!)在旁邊敲鑼打鼓,氣氛很熱鬧;當年沒有成美橋、沒有正氣橋,連舊吊橋 (現長壽橋位置) 都沒有的時候,河的兩岸就擠滿了觀賽的人潮;有吊橋時候,站在吊橋上觀賽的人幾乎要把吊橋壓垮~~哈哈~~
(照片來源:http://www.epochtw.com/11/5/19/165895.htm)
據說,上洲尾跟下洲尾都有自己的龍船,各自請最好的師傅用上等的檜木製船。每到端午節前夕,兩區人馬就會在基隆河加緊練習,從農曆的5月初五開始比賽,一直比賽到初八,拜謝水仙王(應該就是海龍王)結束比賽。在那個年代,沒有進步的科技,很小的奪標差距很難判斷誰贏誰輸,也常常造成兩區人馬的爭執,甚至打架~~
(照片來源:www.epochtw.com/11/6/6/167212.htm)
我小時候看過爺爺掌舵,爸爸說掌舵需要有很大的力氣,通常需要高大的人, 20多人同時划船,舵手要有比20多人划船更大的力氣才有辦法改變龍舟的方向。爸爸還說,阿祖(曾祖父)也是負責掌舵,我從未見過我的阿祖,原來他也是高大的人啊....,大伯父也會掌舵...,說到這兒,我和艾小姐都忍不住問說那我們為什麼沒有長高一點.... >_<
三叔公是坐在龍船的前面位置,據說也是一個重要的位子,通常划得好的,龍舟在行進中會飛起來喔(台語說ㄟ “ㄌ一ㄣ”起來)
(照片來源::www.anntw.com/awakening/news_center/show.php?itemid=22239)
龍舟中的鼓手和奪標手也都是很重要的角色,以前州尾的龍舟是用敲鑼的,這2個人因為都站在船頭,都要選個子小小的,以減少阻力,爸爸說,在我們家族中的男生都是高大的,所以沒有人擔任過敲鑼手或是奪標手~奪標是很有技巧的,有時候差那麼一點就靠奪標手啦~~
後來,因為原本這些划龍舟的人都老了,社會的轉變,愈來愈多人出外工作,沒有人划龍舟了,這活動在洲尾就式微了...
我很努力上網找找有沒有相關的舊照片或是資料,可惜都找不到耶...
現在過節的氣氛沒以前那樣濃厚,聽聽這些故事,彷彿又回到了從前,也增添一些過節的氣氛喔~~